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绿色发展

admin 2024-01-30 政策资讯 267 0

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不断建强红色基层堡垒,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,积极发展乡村旅游、推进农旅一体化,有效激活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
一、建强“红色堡垒”,推动组织振兴,和在农家促和谐。一是全链条建组织体系。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着力点,构建党委领导,村级党组织引领,村民自治组织、经济组织、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“1+1+4”组织体系。推行“村级党组织+网格化党组织”组织体系建设,因地制宜设置合作社党支部、产业链党支部、联合党支部、党小组等,建立“村党总支部—片区党支部—网格党小组—联户长—党员群众”联系模式,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、基层治理、民生服务等工作,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、精细化。二是全方位优服务体系。探索帮群众想、教群众会、带群众做、促群众富、让群众笑的“五为民”工作法,把便民、助民、安民、利民、乐民贯穿各项工作始终,通过“双晋”“双联”,推动“双带”,构建起“1名村干部联系10户党员、1户党员联系10户群众户”联系服务机制。搭建干群服务平台,常态化收集“五老”、党员、乡贤人士等对生态环保、产业发展、社会治理等重要事项的意见建议,定期组织开展民情恳谈、村民说事、百姓论事、妇女议事等活动,通过智慧平台留言、干群见面会、入户走访等,及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,构建全员参与、全员覆盖的格局。

二、锻造“红色队伍”,推动人才振兴,学在农家长智慧。一是配强干部队伍。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、后备力量“双培养”工程要求,推行村党组织书记、村主任“一肩挑”,从大专院校毕业生、退伍军人、致富能手、职校学生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7名,瞄准优秀青年发展党员24名、致富带头人7名。深入推进“村务员”改革,通过“考试+考核+考察”方式选拔村务员9名,大专及以上7人,平均年龄32岁,实现学历年龄“一升一降”。建立“村务员”队伍岗位目标考核体系,全面提升“村务员”队伍尽职履职能力。二是育强实用人才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,将主导产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育紧密结合,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,依托黔北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人才基地、宋宝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,采取重大项目领办、城区人才下乡指导、专业人才蹲点培养等措施,形成“项目+基地+培训”的人才培养体系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00余人,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余人、农村实用人才1600余人,为加快推动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。

三、发展“红色产业”,推动产业振兴,富在农家促增收。一是狠抓现代农业强效益。以高效农业园区为引领,聚焦“产业连体、股份连心”,采取“村党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组织方式,培育创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、种养大户,推广“村社合一”“返租倒包”规模化经营模式,突出坝区产业结构调整,辅以实施丘陵农田宜机化改造,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,与苟坝村联体打造万亩田园产业综合体,发展烤烟、“稻+鸭、蛙”立体生态循环种养,种植蔬菜、食用菌。二是狠抓乡村旅游提人气。围绕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、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、红色之家、乡愁小道、真理小道打造“一街一园一家两小道”经典旅游线路,推出红色文化研学、农耕劳动实践等研学旅游产品,持续完善停车场、免费WIFI、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,发挥“新乡贤”作用,引入社会资本重点扶持后疫情时期旅游市场主体健康发展。三是狠抓文化产业增内涵。坚持红色文化引领,大力挖掘乡愁、农耕、土陶、古法造纸等文化资源,开发建设匠心园一条街、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、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,引进培育文化企业,吸纳文化创意特色产品店铺,注重提升陶器、宣纸、油纸伞等30余种乡愁文创品牌产品营销,以花茂为题材创作的《又见乡愁》《花繁叶茂,倾听花开的声音》《花繁叶茂》等文艺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,土陶制品、美食盬子鸡、古法造纸等传承百年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在央视一套《我有传家宝》栏目展播。

四、传承“红色基因”,推动文化振兴,乐在农家促文明。一是红色教育课程化。充分利用新时代大讲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,把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,通过定期邀请一线党员、党组织书记、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校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、上党课等方式,形成党员人人讲党课、一线处处是课堂的红色风尚。建立红色文化传承队伍,培养红色小小宣讲员、群众宣讲员,打造红色教育精品课程、教学路线,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,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二是文体活动多样化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建好用好文化活动室、农民文化家园、农家书屋、篮球场、健身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,成立腰鼓队、篮球队、广场舞蹈队等文体队伍,利用重阳节、端午节、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日节点,开展文化进万家、送对联、公益电影放映等系列文体活动,推动乡土人文与传统节庆、民俗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有机融合,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。三是移风易俗常态化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组建以党员干部为核心、社会群众为主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小分队、网格文明实践点,深入村组开展赌博陋习整治、文明婚俗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,积极开展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、文明家庭、身边好人等文明创建活动,党员干部带头净化社会风气,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,教育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,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。

五、创建“红色家园”,推动生态振兴,美在农家优环境。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提品质。坚持突出乡味、体现乡愁、打造乡韵,持续深化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内涵,注重自然生态风貌保护,保持黔北民居“七要素”,实施“一村一景”规划,注重老木屋、土石屋、茅草屋、土院墙、石板路、荷花塘等传统建筑风貌保护,留住看得见的乡愁。深入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河道治理,严格落实白腊河、刘家湾观光河河长制,治理生态景观河道,种植绿化树木。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顺民意。深入推进村庄补短板惠民生工程,集中力量开展村庄房屋修缮、庭院整治、道路硬化、电网改造、自来水供给、通讯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三是秉承生态理念守底线。以农村厕所革命、生活垃圾治理、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,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“治污治水·洁净家园”行动,健全“组保洁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区处置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置体系,实施秸秆还田、农膜回收再利用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。四是发展绿色经济促转型。以规模化生产为目的,以“村社合一”为载体,依托农业经营主体,通过龙头企业、合作社带动,加大家庭农场、种养殖大户培育,构建多种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农村多元经营体系。

作者:贵州省遵义市委宣传部

来源:强国号,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


留言咨询
真诚期待您的联系和提供宝贵建议……
提交留言